他在红尘看风景——弘一大师传

  • 阅读量:463
  • 类型:传记
  • 标签: 传记 文化 民国
  • 出版:2018-08-01
  • VIP商品:点击查看VIP权益

图书简介

  本书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六个阶段,讲述了他童年在天津的成长、交游;青年在上海、东京求学、生活;壮年回到祖国后做老师、做编辑;最后在虎跑寺出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由浅入深,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各个细节,全景式的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和艺术追求。

作者简介

  康蚂,本名张杰,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者,小说家。1978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现居天津。先后从事媒体、出版和影视工作。出版著作《纠缠不是禅》《满目梨花词》《中国玛丽》等五部。策划统筹《转身遇见佛》《我们这个星球最动人的名著》两部。2008年起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方向为民国传奇人物。

编辑推荐

  本书稿是现代性视野极强、可读性极高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学术性传记。作者将小说笔法融入传记当中,使得文本的节奏加快,史料的故事性变强,评价精准,论述精到,是继林子青、金梅、陈慧剑等老一辈弘一大师研究者之后的新生力量中的实力著作。为了读者能够更好的阅读该书,我们还请作者精心选编了一本弘一大师的著作选,以配合传记的阅读,做到两相对照。
  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诗词、书画、金石、篆刻、话剧、戏剧、佛学、编辑、教育等等方面的大家或开拓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本书在纷繁的史料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片段,勾勒和还原了一个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清晰形象。

图片欣赏

书摘

第一章 在天津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代表繁华的符号。既是沟通南北的漕运枢纽,又是连通世界的海运港口,同时还是拱卫京师的重要门户。清末民初,天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近现代工商、金融业兴盛繁荣。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天津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李叔同就出生于这样一座城市。
  从小在海河边长大的李叔同,过着优越的富家子弟生活,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后结识津门艺坛各路高手,求教学艺,定期雅集。为日后纵横艺坛打下结实的基础。
  少年时李叔同风度翩翩,很注意衣着,尤重颜色的调和。如穿月色长袍,则配以紫色章绒的琵琶襟坎肩。冬令外出,乘晚轿,桥里的“轿围子,是用灰鼠皮制的,颇讲究。
  李叔同前后在天津生活了二十多年,这片土地给予了他艺术上的滋养,让他能潇洒闯荡高手如云的民国。

海河之子

  1880年阳历10月23日下午,天津富商李世珍正在海河边,亲自迎接押送李家在河南经营盐业所得银两的镖车。大约一盏茶的功夫,镖局押送的马车到了。李世珍挥手,身后几十名家丁一拥而上,将装满银子的木箱抬上马车,运往自家的桐达钱庄。
  李世珍一边与镖局的大掌柜寒暄,一边将一张银票递给大掌柜。
  李世珍:“大掌柜舟车劳顿,真是辛苦了,我已在鸿宾楼定了雅间,吃完饭再走。”
  大掌柜抱拳:“李掌柜不必客气,咱们是老交情,这些年承蒙您照应。饭就不吃了,天黑之前还得赶回北京。改日我请您喝茶。”
  李世珍:“那我就不留您了,路上小心。”
  此时,海河岸边高大的槐树上,忽然飞来三五只黑背白翅的喜鹊,冲着李世珍喳喳地叫。
  账房先生徐耀庭看了一眼,笑道:“瞧这喜鹊叫的多欢实,老爷府上要喜事临门呀,三太太要给老爷产下一位公子呢。”
  正在此时,一名丫鬟急匆匆跑来:“给老爷道喜了,三太太生了,三太太生了,又添一位公子。”
  徐耀庭一拍手:“老爷,还真让我给说中了,真是大喜临门呀。”
  李世珍大喜,朝着家的方向深深凝望:“苍天有眼,已近古稀,再得一子,大喜事,大喜事呀。”
  随后李世珍问丫鬟:“三太太可好?小公子可好?”
  丫鬟:“太太和公子都好着呢!”
  李世珍吩咐道:“照顾好三太太和小公子,就说我马上就到家。”
  李宅位于天津河东区地藏庵前陆家竖胡同二号,门楼算不上高大,青色方砖铺地,上房居北,东西屋各三间。院内载着一棵梅树。北房后的小院内,另有三间灰土房,供婢仆居住。李宅东边是地藏庵,庵里住着一位出家人,香火不算旺盛,李家人常去那里烧香拜佛。
  李世珍于清同治四年中举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和李鸿章同朝为官。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往来保定与天津之间,与李世珍有业务往来,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李世珍为官期间,是清末重臣李鸿藻的部下,有这层关系的保护,李家的生意做得自然如日中天。
  李世珍共有四位妻子,原配夫人姜氏,生长子文锦,文锦二十岁左右去世。第一侧室郭氏,未育子女。第二侧室张氏,育有次子文熙。第三侧室王氏,育有三子文涛(李叔同)。因文熙自幼体弱多病,李世珍怕他与文锦一样短命绝嗣,故在68岁高龄,纳19岁的婢女王氏为妾,转年生下李叔同。
  下了马车,李世珍重进产房,探望三太太和刚刚诞生的婴儿,三太太让李世珍给孩子起名,李世珍思考片刻道:“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说西汉的飞将军李广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幼儿就叫成蹊,学名叫做文涛,字叔同。”
  之后李世珍大步走进肃穆庄严的家庙存朴堂,在香烟缭绕中磕头跪拜:“承蒙列祖列宗护佑,今日李家再添一名男丁,希望他将来攻取功名,为李家光宗耀祖。”
  为了感恩“老天赐子”,李世珍慈悲喜舍,放生祈福。李宅门外放满水盆,盆里装满鱼虾龟鳖,家丁抬着水盆到附近的海河边放生。此后,李世珍又派人为保育员和赈灾所送去银两,津门百姓都对桐达李善人的善举交口称赞。
  李叔同三岁那年,李世珍凭借集钱庄、盐商于一身而苦心经营多年的家业,迎来了风生水起之日,遂购置新宅,全家迁居到天津海河东粮店后街六十号。
  晚清时期的粮店街是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地带之一。这条街北起北河故道(注:今天津河北区狮子林大街),南至兴隆街,在长达十余里的河岸上,粮店一家挨着一家,河道上漕运船只首尾相接。为了漕粮卸存和转运方便,粮店前门和后门各形成了一条街道,前门叫粮店前街,后门为粮店后街。
  新宅沿街而建,坐西朝东,背靠海河。共60间房,呈田字形格局排列。大门是“虎座”门楼,门楣上有精细的镂刻砖雕百兽图,门楼左侧是一个厅房。新宅门前挂有“进士第”匾额,过道内悬着“文元”匾额。新宅有个竹篱笆围城的小花园,名为“意园”。意园与后院游廊相通,园内有修竹盆花、山石盆景、小池塘和梅树石榴树。
  新宅距离海河不到五十米,船运非常便捷。童年时代的李叔同,每天可以看见大宗货物从外地运抵李宅,车马喧哗,人进人出,显示出李家富庶兴旺的繁华之景。
  李世珍晚年精研理学和心学,尊崇王阳明。又推崇佛教,乐善好施,创办“备济社”施衣舍粥,李叔同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福田里种下慈悲的种子。

父亲在佛音中安逝

  1884年,72岁的李世珍患痢疾久治不愈。自知不久于人世,索性顺其自然,让家人请僧人到府上念《金刚经》,在轻缓的梵音中回忆自己起伏不平的一生。
  《金刚经》全名《能断金刚波若波罗蜜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典,是佛学的根本大法。金刚有两种意义,一是能穿透一切的迅速的闪电;二是最坚硬的钻石。这部经讲的是,当各种烦恼来了,修行者能像迅速的闪电击穿烦恼,看透烦恼。让自己的那颗心如钻石一般坚硬,任何烦恼都无法动摇它。
  想做到以上两点,依靠的是“波若波罗蜜”,即抵达彼岸的智慧。整部《金刚经》的核心就是,通过抵达彼岸的智慧,断除世间种种虚妄,获得最终的解脱。所以说,《金刚经》是讲智慧的经,属于玄奘编译的《大般若经》中的一种。掌握了智慧,也就获得了快乐。
  4岁的李叔同站病榻前,怔怔地看着即将往生的父亲,眼神中透出一丝疑惑。父亲握着李叔同的手,脸上洋溢着微笑,有气无力地说:“三郎,在另外一片净土,没有贪欲,没有怨恨,没有愚痴……我往生之后,再也不会轮回到人间受苦,这就是抵达彼岸的智慧。”
  李叔同看着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忽然,他轻轻地背诵起《金刚经》里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李世珍听罢,喜极而泣,含笑而逝。
  想想真是感慨万千,李世珍一生推崇的朱程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在关键时刻却没有抚慰他身心的痛苦和迷茫,唯有佛法让他大彻大悟,获得身心的解脱。
  遵照李世珍遗言,灵柩在家停放七天,由高僧率领众僧分班诵经,在阵阵经声中引领逝者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停柩发丧七日,僧人们敲击法器,钟鼓磬钹齐名,念经声此起彼伏,在香烟氤氲中,李叔同随同家人送父亲上路。
  这样的世俗化的宗教仪式,在李叔同眼中成为戏剧,让他对死亡有了另外一番理解。
  这场奢华的葬礼,由李鸿章点主,武馆马三元“报门”,引起津门各界的关注,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
  此后几年里,模仿僧人做法事成为李叔同的一大乐事,他扮作僧人,身披袈裟,带领孩子们学放焰口给饿鬼施食,以此保佑逝者安全到达地府。这是李叔同第一次对佛教产生兴趣,而在此后的人生履历中,佛学造诣成为他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父亲身上,李叔同学到了慈悲,学到了与人为善,学到了爱护万物,悲悯众生。
  那段时间,李叔同在家中养了很多只猫,有从集市上买来的家猫,也有从外面收养的野猫。他善待每一只猫,并给它们起了名字,被家里人视为爱猫成癖的三少爷。

格言启蒙

  父亲去世后,李家各种潜在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兄弟同为庶出,但长幼有序,孤儿寡母处境不堪。大李叔同十几岁的李文熙当家后,大概是受父亲临终之托,对李叔同的管教极为严厉。目的是让弟弟成大器,将来好光耀门厅。
  有一天,李文熙先教弟弟读家中厅堂抱柱上的书联,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下联是:为名为利,求人莫如求自己。
  李文熙说,衣食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不要糟蹋浪费。名利靠真才实学方能获得,人生受挫求人无用,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其间所蕴含的世态人情和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叔同。
  7岁时李文熙教李叔同读《玉历钞传》《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文选》。《格言联璧》对李叔同影响极深,多年以后,出家后的李叔同常以《格言联璧》检点日常言行,哪些做到,哪些没有做到,从而进行总结和反思。
  为什么出家后的李叔同对《格言联璧》如此钟爱和重视?从他历次所作演讲以及所写题记可以看出,李叔同认为《格言联璧》能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格言联璧》的辑录者为清朝人金缨,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与一般语录体著作一样,《格言联璧》以高度凝练的语句,讲述有关道德修养的准则,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为道德修养的入门读物,能使阅初读者较快地掌握“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的知识和途径,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书中的格言对仗工整,精炼透彻,读起来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与某些道德论著的道貌岸然,枯燥说教,迥然不同。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处事类)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接物类)
  “作践五谷,非有奇祸,必有奇穷。爱惜只字,不但显荣,亦当延寿。”“开卷有益,作善降祥。”(惠吉类)
  “精工言语,于行事毫不相干。照管皮毛,与性灵有何关涉。”“飞蛾死于明火,故有奇智者,必有奇殃。游鱼死于芳纶,故有美嗜者,必有美毒。”(悖凶类)
  由于《格言联璧》是前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根据人们处身立世、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常见的各种缺点,提出的劝诫和指引,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无论是学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提升人格修养。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生不忘。启蒙教育就是挖井,成年后才能饮得甘泉,滋养身心。
  因此,《格言联璧》是童年李叔同读的最深入,下苦功最多的一本启蒙读读物,也是他一生奉之为圭臬的言行标准。
  李叔同天赋极高,过耳能诵,过目不忘,理解力强。通过《格言联璧》等儒家经典的滋养,对他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起到关键作用,他从小就善良慈悲,明辨是非,贫贱者亲之,富贵者疏之。李叔同对李文熙待人接物随人贵贱而异的行为看不惯,常常返道而行之,尊重家中社会地位不高的塾师、奶妈、保姆、佣工以及贫苦乡邻。
  为此兄弟之间渐生隔阂,李文熙对弟弟说:“人生来就分高度贵贱,你是李家的三少爷,岂能与下人们平起平坐。”
  李叔同回答:“二哥教我读书的目的是知书达理,言行如一 ,自己待人接物却有两套标准。我不分高度贵贱,只知道众生平等。”

人生犹如西山日

  接受过李文熙的启蒙教育之后,李叔同又师从常云庄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常云庄生卒年月不详,天津名士,工于诗文,学识渊博。
  常云庄因材施教,结合李叔同的天资禀赋及兴趣爱好,专门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法。他摒弃传统儒教课徒的陈规,改为教授古诗、辞赋、传记、文字学等书。
  按照常云庄的教学计划,李叔同先后读完《孝经》《毛诗》《全唐诗》《千家诗》《四书》《古文观止》。12岁起,读《训诂》《尔雅》《说文解字》《史汉精华录》《左传》等书。
  读《全唐诗》时,李叔同最喜欢的一位诗人叫韩偓。韩偓是晚唐五代诗人,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的诗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
  韩偓为人耿介宽容,忠烈刚正、敢于直言。在仕途上不急不躁,谦让退后,史称唐朝完人。龙纪元年,韩偓考中进士,官拜左拾遗,后官拜左谏议大夫。
  宰相韩贻范母丧,昭宗有意诏其还位,命韩偓起草诏文。
  韩偓说:“贻范处丧未数月,这么快就让他回朝,有伤孝子之心。他负责的事务,交给其他宰相办理即可。陛下如果真的看重贻范之才,就该等其满了居丧期再召他回来,何必让他入朝时峨冠博带,回到家中泣血于灵柩之侧呢?哀桑而废务,勤政而忘哀,都是不合人情之事。”
  有人提醒韩偓:“皇帝让你写诏文,你却跟皇帝讲道理,你是想找死么?”
  韩偓说:“腕可断,血可流,这个诏书我不写。”
  韩偓对中原大军阀梁王朱全忠不以为然,朱全忠想杀韩偓不成,在皇帝面前诬告他,皇帝将韩偓贬谪到濮州当司马。哀帝继位后,召其还宫,重新启用。被韩偓婉言拒绝。两年后,朱全忠代唐称帝,建立后梁,韩偓从此不再进京,携家眷南下福建,隐居南安九日山。
  李叔同对韩偓的两首诗非常喜爱,一首是《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这首诗作于韩偓流寓福建期间,表达了对李唐王朝的怀念之情,以及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时值残春,雨后放晴,韩偓虽被迫离开京都,然眼前的景色,又使他心情振作,关心起长安的局势。表示自己要保持当年上朝冠簪的整洁,经常拂拭它,不让它玷污。意指自己誓死忠于唐王朝,绝不臣服于朱温建立的梁朝,浩然气节,洋溢诗间。
  第二首是《曲江秋日》:“炊烟缕缕鹭鸶栖,藕叶枯香插野泥。有个高僧入图画,反经吟立水塘西。”这首诗与第一首风格迥异,虽然经历亡国之痛,但其中的悲愤激昂却隐藏起来,外溢的是幽寂空灵之感。
  李叔同从中读出了别样的感受,心平气和五杂事袭扰,随处所见尽是青山绿水般的美景。天性中化与育物的能力,所触及到的东西就像鱼跃鸟飞般令人开心。
  不管是受宠还是受辱,都不要感到意外,不要震惊,只是悠闲地观赏悠悠的炊烟,残荷在淤泥中的高洁。不管是遭贬还是升官,都不要太在意,满面微笑地像个僧人在水塘边打坐念经,随心所欲地观望天空中的云彩的舒来卷去。
  尽管少年李叔同还不能完全读懂韩偓,但韩偓的诗与人格,对他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少年时的喜爱,发展到出家后的推崇,为此出家后的李叔同专门花了七八年时间,为韩偓辩诬,为其《香奁集》辩伪。
  经过常云庄的言传身教,李叔同在诗文和文字学方面,具备了扎实的功底和知识上的储备。在此期间,李叔同开始临摹《宣王猎碣》等篆字碑帖,还临摹过文徽明手书的《心经》。
  十四五岁时,李叔同写出“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这句诗有大智慧:人的一生犹如白驹过隙、昙花一现,但为了那些功名富贵,却也要接受太多的磨难。即使广厦千万间之多,夜晚也就占八尺长的地方睡觉罢了。

“五哥”徐耀庭

  1896年,洋务派改革教育的微风吹到天津。李叔同考入设在天津城西西北角文昌宫的辅仁书院。课外李叔同跟随赵元礼和唐静岩学习诗文、书法、刻印。
  赵元礼是天津名士,与严修、孟广慧、华世奎合称津门四大书法家。著有《藏斋随笔》《藏斋诗话》。古代诗人中,除韩偓之外,李叔同还喜欢王维的淡逸如水,也喜欢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的沉雄豪放,也不拒李商隐、周邦彦、姜夔的缠绵悱恻。
  这让李叔同后来的诗词创作兼容并包,既有“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满江红•民国肇造杂感》)的壮烈激昂,也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夜泊塘沽》的婉约深沉 。
  赵元礼书法精湛,创作的核心理念是,求其平整,字与人同。他对李叔同说:“看字之方式,与看人之方式相同,甲乙两人来求事,甲则言语清晰,行动整肃,乙则言语杂乱,行动懈弛,予欲用人,必取甲而绌乙也明矣。字之点画不苟,犹人之言语清晰也,字之结构不散,犹人之行动整肃也。不研究写字则已,若研究写字,圣人复起,不易吾言。”
  这样发人深省的金玉良言,让初学书法的李叔同受益匪浅,也逐步形成了他书法创作的理念:写字最重要的是人格修养,如果修养好,即便字写得不好看,也会被人珍重,即“书以人传。”
  唐静岩是书印名家,原籍浙江,久居天津。著有《颐寿堂印谱》。李叔同跟随唐静岩学习书法篆书及刻石。唐静岩教李叔同苦练《张猛龙碑》《张黑女》《天发神谶碑》《龙门十二品》。李叔同天资聪慧,学一样会一样,写一家似一家,书法技艺突飞猛进。
  他笔下的字,一个个好比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从容恬淡。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教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正所谓,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这一时期,对李叔同艺术产生影响的还有他家的账房先生徐耀庭,两人经常交流金石书画方面的心得。徐耀庭不仅艺术精湛,而且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李叔同与徐耀庭颇为亲近,称他为五哥。
  正值青春期的李叔同,遇到不惑之事,烦闷之事,都会对徐耀庭倾诉。徐耀庭帮他进行善恶的分析,正确的引导。遇到困难,李叔同也会向徐耀庭求助,徐耀庭有求必应。
  1896年旧历四月以后,徐耀庭到外地公干,这对忘年交暂时分别,李叔同非常想念徐耀庭,给他写了数十封信。
  信中涉及方面很广,天气阴晴,冷热程度,市场行情,日常嬉戏以及家中种种琐事,李叔同都告诉出门在外的徐耀庭,以解其客居异乡的寂寞无聊。
  6月15日,李叔同写道:“本月12日晚上九点,天津发生地震,十分可怕。13日夜间下雨,忽然又刮起了风,非常寒冷。今天午后天气放晴,又倍感炎热,这忽冷忽热的天气让很多人患病,不知道五哥哪里天气如何?一定要保重身体……”
  7月上旬,天津发大水,但水患不是很大,李叔同向徐耀庭描述津门的情形:“大水至三圣庵门口,东浮桥大水至乾泰昌门口,两边皆有跳板。今日天依然阴着,水势有增无减。小盐店,挂甲寺,梁家嘴子,锦衣卫桥堤,这四处水最较深。家宅较其他地方高出许多,暂时无碍,可是我家的祖坟却积水五六尺……”
  8月上旬,李叔同给徐耀庭写信:“前两天下了一场雷雨,核桃大小的冰雹甚至厉害,直到今日才算云开雾散。李鸿章兄说是九月初来津,王文昭兄降三级留任。其中的缘故,暂时还不太了解。听说五哥近日返津,回来时别忘了给兄弟捎来捎铁笔数支,古帖数部,图章数块。要紧要紧,别忘别忘……
  8月中旬,正值海鲜上市,螃蟹肥美,李叔同也不忘提醒徐耀庭回来吃蟹:“月初以来,螃蟹甚肥,茶杯口那么大的螃蟹才卖两文钱一只,真是价廉物美。喝酒吃蟹,何乐如之,可谓美趣。”
  作为李叔同艺术和生活上的挚友,徐耀庭并非名士,也不是李叔同名义上的老师,但他对少年时期李叔同的成长,一方面是书画金石方面的传授,另外一方面是人格道德的塑造,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先立德,再学艺,从这一点来讲,徐耀庭对于李叔同一生的从艺和修行,起到了心灵导师的作用。

良好的艺术环境

  为艺术而生的人,除了具备天赋和勤奋之外,还需要一方可接地气的土壤。所谓土壤,即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艺术环境,而环境是由人创造的。
  居住天津的严修、王仁安、孟广慧、王吟笙、华世奎、王襄、李子明、刘宝慈,这些照亮中国近代艺术星空的名字,均与李叔同有过交往,并切磋过技艺。这让他的个人见解有独到之处,所以他的诗、词、书、画、印刻无一不精。此外,对金石、文玩、碑帖、字画之真赝,有鉴别能力,百无一失。
  李叔同就像武侠小说中天资极高的少年,因机缘巧合,遇到各派高手,集众家所长,自成一家。日后李叔同成为文艺通才,离不开众多幕后高手的助力。
  严修,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学者。清光绪朝庚末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后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当过民国教育部副部长。严修赞同李鸿章推行的洋务运动,提出应在学校多培养经济型人才的主张。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由严修和教育家张伯苓共同创办。
  民国年间,天津一位报纸记者模仿“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的民谚,将其改写为“天津卫三宗宝”范公、幼梅、孙菊老”。
  此处的范公指的是严修,幼梅指的是赵元礼,孙菊老指的是京剧老生孙菊仙。严修名列三人之首,足见其在天津的声誉和影响。
  严家与李家为世交。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和严修的父亲严克宽交往甚密,他们曾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王仁安在《天津政俗沿革记》中,谈到当时的津门慈善团体时说:“光绪五年,李世珍倡捐银五千两,严克宽、杨俊元、黄世熙、杨云章、李士铭等各捐银一千两。由李世珍、严克宽董其事,其绅捐、船捐息款每届冬令提出三成,以济贫苦无告之民,其余七成留为荒年助赈之用”。
  严修在他一首诗的小注中也曾提到:“先父及李丈筱楼倡办备济社。”(《严修先生古近体诗存稿》卷二)。
  作为老大哥,又是世交,严修见多识广,将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和世界各地的见闻讲给李叔同听。让李叔同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向往。
  王仁安,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民国后任内务部顾问,1913年任杭州当钱塘道尹。著有《王仁安集》《阮南诗再存》等。
  王仁安在晚年与严修、赵元礼等倡建天津城南诗社。1931年诗会地点改在水西庄。水西庄原是天津芦盐巨商查日乾与其子营建的园林别墅,乾隆时期颇为兴盛,被誉为天津的一个文化大观园。天津水西庄、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城南诗社活动前后约30年,成员总计在200人以上,当时天津文化教育界精英几乎都参加过诗社雅集。
  李叔同与王仁安彼此欣赏,亦师亦友。李叔同对王仁安以先生相称,自称是王仁安的“门入戚子”,还曾以贺年明信片相赠。
  孟广慧,近代著名书法家,以书法著称,亦是古器鉴藏家和金石考据家。孟广慧的书法既有篆书之意境,又有甲骨文的质朴洗练。李叔同在与孟广慧的接触的程中,深受其书法风格的影响。李叔同在书法起步阶段,也像孟广慧那样追溯源头,在篆隶上下过功夫。
  王吟笙,天津女学创始人之一。精通书画篆刻、诗词联语。其水墨山水画喜用刚健的勾勒与水墨晕染相结合的手法,以此达到秀润明丽的效果。楹联成就亦属不凡,作品“华盖平飞风鸟细转,鹢舟乍动朱鹭徐鸣”获得业内赞誉。
  王吟笙和李叔同少年时代都生活在天津海河东粮店后街,王吟笙比李叔同年长10岁,他们既是近邻又是挚友。李叔同曾给王吟笙刻过数方图章,王吟笙一直珍藏并使用。
  李叔同天津时期的朋友圈,多系文人学者或教育界人士,都比李叔同年长,人生阅历丰富。大都潜心艺术,淡泊名利,聚会目的相对纯粹。少了互相吹捧,多了客观点评。
  诗文唱和,金石书画,完全在一种毫无市侩干扰的氛围中,进行艺术切磋。这种纯粹探讨艺术的聚会,对各自艺术精进大有益处,年轻的李叔同,在诸多前辈高人的熏陶下,收获是最多的也是最大的。
  李叔同交友也是有选择的,他交往的都是真正的良师益友。不管在出家前还是出家后,这些朋友都不曾疏远他,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天津的时光,这些人因为兴趣爱好、审美趣味及艺术追求一致,与李叔同交往可以理解。在李叔同出家后,这些朋友依然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得不说是气味相投,情之所至。

 

书评

  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丰子恺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林语堂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梁实秋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张爱玲

 

版权信息

版权.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