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侠史论》:千古侠客梦未醒

专栏作家: 安迪斯晨风 



2020年初,我作为嘉宾参加《天下刀宗》的实体书首发仪式的时候,现场一位读者提了一个灵魂问题:“武侠小说应该更重视‘武’还是‘侠’?”之所以说是“灵魂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从金庸古龙的时代就在被反复提出,一直贯穿了整个武侠小说史,直到今天武侠已经衰微没落的时候,还在被很多人提及。

因为时间紧张,我当时长话短说回答道:“武侠小说应该更重视‘武’,因为抛开了‘侠’字还能称为武侠小说,但如果抛开了‘武’,就不是武侠小说了。比如说刘慈欣《三体》中的罗辑就是一位典型的侠客,但是《三体》显然不是一部武侠小说。”

我这样当然只是图省事的做法,要想辨析这个问题,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甚至直到现在两种观点都还不好说到底谁占了上风。所以今天我也不打算去讲这个很得罪人的问题,而单纯从“侠”字本身去说开去,谈论一下到底什么是“侠”。

《说文解字》注释里面讲,“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侠的原意跟我们现在的理解相去甚远,是指那些辅佐贵族大人物并被他们驱使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贵族豢养的,精神比较自由的帮手。比如说李白《侠客行》中用大铁锤杀死晋鄙,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侯生和朱亥,就是最原教旨的“侠”。“侠客”最初实际上就是指那些给人当门客的侠士。

然而随着时代变化,“侠”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那些被大人物招纳的侠客们虽然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说他们一般都不愿意安于规矩,做一个普通人;比如说,大多数都不在意什么法律规则,行事较为偏激;比如说一般都不太在乎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视承诺。所以战国的韩非子才说“侠以武犯禁”。并不是侠都依赖武力,但是依赖武力欺压他人的侠,实在不算少。

到了秦汉时代,解除了大分裂的贵族政治之后,靠察举而非血统代替皇帝统治这个国家的“官僚”,渐渐成为了权力的中心,以前那种侠客渐渐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暴豪之侠”,也就是地方上有钱又没有官位的土豪,靠自己的影响力控制一方,充当正义的化身。比如说著名的大侠郭解、朱家都是这类人。

毫无疑问,这些身在体制外又极有权势的人会招来朝廷的敌意,但也会让那些本身就对政局不满的人热情赞颂。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给这些大侠画了一张画像:“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意思是说,这些人虽然会触犯法律,但是极有人格魅力,严守承诺、扶危济困、不顾自身安危。大概也正是从司马迁这里开始,“侠”和孟子提倡的“义”才合流成为了“侠义”。

总体来说,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侠义”之辈是从社会上层逐渐过渡到底层的。战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四公子”还颇有侠气;隋唐时代仍然有一些名臣名将出身游侠,但是到了明清之后,侠义就已经几乎只是民间秘密结社的专用词,卿相之侠逐渐过渡成为了布衣之侠。一直到晚清时节,才有“鉴湖女侠”秋瑾等革命义士重新擦亮了“侠”这个历经千古的名号。

不知道能不能这样说,“侠义”恰好是“官僚”的反义词。一个人有侠义精神就意味着他会无视法律程序和规则,主动去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官僚却想尽办法在程序范围内偷懒踢皮球,把自己的责任择出去给别人。

但是这里的“侠义”与“官僚”并不是指历史上的大侠本身和官员本身,而是从他们的行为伦理中提炼出的精神内涵。真实的侠客或许只是凭借武力欺压良善的地方土豪,真实的官僚也可能是造福社会的栋梁,但是这并不影响后人受到“侠义精神”的激励,重然诺、轻生死、扶危济困、赴汤蹈火,同时鄙薄敷衍塞责、阳奉阴违、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作风”。

当世道清平、国泰民安的时候,保障所有人生命安全的应该是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但是当“朝堂之上,朽木为官”的浊世到来,法律蒙羞之时,那些藐视权贵,愿意为了平民百姓一怒拔剑的侠士,就成为了受欺压、受迫害的普通人最期盼的对象——这也是侠义精神的进步意义。

近代以来的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真正侠客,大体上都是遵循了“重然诺、轻生死、扶危济困、赴汤蹈火”的侠义精神,直到金庸先生写《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才把侠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扩展成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让“武侠”的世界变得更为宽广浩瀚。

然而,金庸先生实在太强了,他凭一己之力把武侠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推高到了顶部,后人再写武侠小说,就必须另辟蹊径。古龙笔下的楚留香和陆小凤写得都很像是西方小说里的侦探,黄易笔下的不少人物甚至已经毫无侠味,到了网络时代,《缺月梧桐》中唯一一个“传统侠士”也死无葬身之地,如同被秃鹫们吞食的猛兽。但是,我们能说这些不再写“侠”的小说就不是武侠小说吗?显然不能。另一方面,侠义精神又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人才可以拥有,《诡秘之主》第二部中的克莱恩,面对邪神降临时不逃不避的一腔孤勇,也毫无疑问是中国人独有的侠义精神——所以《诡秘之主》是一部武侠小说。

最后再说回《中国游侠史论》这本书,其实我觉得作者的序言和最后一章总论写得非常好,讲得很透彻,但是中间的内容并不是太好,作者事无巨细地罗列和梳理了中国历史上那些跟“侠”字沾边的人物,但是罗列太多而分析不多,感觉有点像流水账,但是史料挺多,拿来解闷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