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五大道(六)

  • 阅读量:569
  • 类型:其它体裁
  • 出版:2020-04-01

图书简介

  近代天津的历史和租界关系极为密切,近代天津的历史和天津租界的历史几乎是重合的,这和其他城市有很大不同,很有特点。今天的租界和天津城市及我们的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天津的五大道和意式风情区在全国都是有很有名的旅游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他们是如何形成的,跟租界又有何关系呢?另外,天津的马路方向多数不正,并非正南正北。除了天津的老城区,天津的和平区河西区、包括河北区的一部分马路也不正,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马路形成这样的特点和当时租界的划分都有关系。
  天津在我国北方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政治中心,而是一个经济中心,可是北洋的人物,包括北洋的五位大总统、六位总理,很多部长、省长、督军,他们为什么跑到天津来住呢?清朝灭亡以后北京的亲王、满清贵胄的后代为什么纷纷到天津来居住呢?这和天津租界的特点也有关系。天津出现了很多的小洋楼,这在全国来说也是最有特色的,天津现在也非常注意保护,这些小洋楼建筑多数是那些北洋寓公的住宅。这些事情也都和天津的租借有关系五大道上的名人故居,那些官吏退下来后为什么不居住在上海、北京,而居住在天津,而且越聚越多。
  本书将从不同维度对包括五大道在内的天津租界进行解读。

作者简介

  尚克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天津租界史研究与教学近40年,专业方向是研究方向是从城市史角度探讨天津城市与租界的关系以及租界社会与文化。2010一2014年任大型人文记录片《五大道》历史顾问。2017一2019年任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的历史顾问。

书摘

起士林的味道
——咖啡方糖、酒心巧克力和奶油蛋糕
  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大块咖啡方糖,用白纸包装,叠成特有的形状:上面是圆形的,像个小馒头,底部却是一个正方形。打开包装,是一块深褐色的咖啡糖。这糖小孩儿们不爱吃——块太大,有点苦。大人含在嘴里,也会鼓起一个小包。它最大的特点是咖啡味特浓,微苦而幽香,并且久含不化。不知是什么工艺,没有十多分钟是化不完的。咖啡的味道久久留在口中。
  还有一种彩色锡纸包装的巧克力,形状像大小不同的葡萄酒瓶,非常可爱。这是一种精心制作的酒心巧克力。吃的时候不能着急,要先包开上边的“瓶颈”,咬破“瓶口”,把糖心里装的白兰地吮出来。品过酒味,再吃空心小瓶——脆巧克力,别是一番滋味。
  这是起士林咖啡厅最拿手的两个产品。提起起士林,在天津几乎无人不知,现在,它出售糕点的分店、专柜开遍了全市。它的德式奶油蛋糕,各种糖果和德式大餐的味道经久不衰。由于五大道地区在规划之初就定位于高档住宅区,不准设商业和娱乐措施。所以,这里的居民要买奶油蛋糕。要吃西餐,那就要走过平安桥(现南京路与马场道交口处),到不远的起士林消费。
  起士林咖啡厅创立于1905年,它的创始人是德国人阿尔伯特·起士林(Albert Kieseling),最初起的名字颇有中国味:起士林点心铺。地点在现解放北路与赤峰道的交口一带。人们原先传说起士林曾当过德皇威廉二世的厨师,八国联军侵华时来到天津。从现有史料上看,这只能是个传说。他实际是远洋轮船上的一位厨师,1904年随船到香港,1905年来天津发展。不过那时的德租界比较偏僻,他把咖啡厅开在了繁华的法租界。一次,几个法国兵大闹店铺,他只好把咖啡店迁往德租界,地点在现解放南路政协俱乐部(原德国总会)的斜对面,这次迁店的时间记载不详。不过,直到1912年10月《大公报》上还有起士林的广告,地点仍在“法界大马路”。可见,迁址不会早于1912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大批返回欧洲,起士林一度倒闭,不久又重新开张。
  起士林在天津营业后,大受西方人士的欢迎。同时天津还有一大北洋行买办,交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大批生活富裕的商人和寓公,他们也成了这里的常客。1913年,起士林的好友弗里特希·巴德应邀来津与之合作,店名也称为“起士林·巴德”,这个咖啡店的英文标志一直保留到1999年前后,后来门面装修给盖住了。1920年,起士林又请到在德国巴伐利亚受过制造糕点、糖果专门训练的技师瑞却尔,使这里产品又上了一个层次,名声大振。这时,它的德式西餐也越来越成为生意的主业,西餐厅不断扩大,而且在餐厅的中间开设了舞场,又请到著名的音乐家劳伦斯和他的乐队驻店演奏。一时,前来就餐、跳舞的中国人日益增多。1931年以前,爱赶时髦的溥仪也常常牵着两条名犬来店。这也成为起士林店的一景。每逢春、夏季,起士林楼顶上开设露天雅座。灯光闪烁、舞曲妙曼,起士林的影响日益增强。由于它的名气,使许多西餐厅或饭店起而效仿。现新华路和平影院旁的一家华人开设的大型西餐厅,叫“福禄林”,据《北洋画报》报道,老板以“林”字与起士林对抗。也有借“林”字取吉祥的之意的如“华士林”、“吉美林”。北京东安市场楼上有一家西餐厅,叫“吉士林”。
  1934年,起士林在南京开设分店,1938年在上海静安路72号开设分店,1941年又在上海闹市区愚园路开设第二家分店。这时候,起士林进入全盛时期,它生产的糖果“畅销欧洲各国”,“面包每日用洋面30袋,供驻北宁线各国军队”,可见生产规模已不局限于门面店。起士林还在京津一带洋人度假的北戴河开设分店,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度假区出现的高档西餐厅。至此,起士林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品牌。
  著名作家张爱玲对起士林就有着很深的感情。张爱玲生于1920年,她两岁时全家移居天津,1928年搬回上海。她在天津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那时,她经常由家人带到起士林吃西餐,她是一个小女孩,更爱吃奶油蛋糕。后来她在《私语》一文中写到起士林,她这样描写:“姨奶奶……每天晚上带我到起士林看跳舞。我坐在桌子边。面前的蛋糕上白奶油高齐眉毛,然而我把那一块全吃了。”后来,起士林在上海开的第二家分店正在赫德路张爱玲家的附近,她写道:“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起士林的味道,依然会引起她美好的回忆。人是德国人阿尔伯特·起士林(Albert Kieseling),最初起的名字颇有中国味:起士林点心铺。地点在现解放北路与赤峰道的交口一带。人们原先传说起士林曾当过德皇威廉二世的厨师,八国联军侵华时来到天津。从现有史料上看,这只能是个传说。他实际是远洋轮船上的一位厨师,1904年随船到香港,1905年来天津发展。不过那时的德租界比较偏僻,他把咖啡厅开在了繁华的法租界。一次,几个法国兵大闹店铺,他只好把咖啡店迁往德租界,地点在现解放南路政协俱乐部(原德国总会)的斜对面,这次迁店的时间记载不详。不过,直到1912年10月《大公报》上还有起士林的广告,地点仍在“法界大马路”。可见,迁址不会早于1912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大批返回欧洲,起士林一度倒闭,不久又重新开张。
  起士林在天津营业后,大受西方人士的欢迎。同时天津还有一大北洋行买办,交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大批生活富裕的商人和寓公,他们也成了这里的常客。1913年,起士林的好友弗里特希·巴德应邀来津与之合作,店名也称为“起士林·巴德”,这个咖啡店的英文标志一直保留到1999年前后,后来门面装修给盖住了。1920年,起士林又请到在德国巴伐利亚受过制造糕点、糖果专门训练的技师瑞却尔,使这里产品又上了一个层次,名声大振。这时,它的德式西餐也越来越成为生意的主业,西餐厅不断扩大,而且在餐厅的中间开设了舞场,又请到著名的音乐家劳伦斯和他的乐队驻店演奏。一时,前来就餐、跳舞的中国人日益增多。1931年以前,爱赶时髦的溥仪也常常牵着两条名犬来店。这也成为起士林店的一景。每逢春、夏季,起士林楼顶上开设露天雅座。灯光闪烁、舞曲妙曼,起士林的影响日益增强。由于它的名气,使许多西餐厅或饭店起而效仿。现新华路和平影院旁的一家华人开设的大型西餐厅,叫“福禄林”,据《北洋画报》报道,老板以“林”字与起士林对抗。也有借“林”字取吉祥的之意的如“华士林”、“吉美林”。北京东安市场楼上有一家西餐厅,叫“吉士林”。
  1934年,起士林在南京开设分店,1938年在上海静安路72号开设分店,1941年又在上海闹市区愚园路开设第二家分店。这时候,起士林进入全盛时期,它生产的糖果“畅销欧洲各国”,“面包每日用洋面30袋,供驻北宁线各国军队”,可见生产规模已不局限于门面店。起士林还在京津一带洋人度假的北戴河开设分店,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度假区出现的高档西餐厅。至此,起士林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品牌。
  著名作家张爱玲对起士林就有着很深的感情。张爱玲生于1920年,她两岁时全家移居天津,1928年搬回上海。她在天津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那时,她经常由家人带到起士林吃西餐,她是一个小女孩,更爱吃奶油蛋糕。后来她在《私语》一文中写到起士林,她这样描写:“姨奶奶……每天晚上带我到起士林看跳舞。我坐在桌子边。面前的蛋糕上白奶油高齐眉毛,然而我把那一块全吃了。”后来,起士林在上海开的第二家分店正在赫德路张爱玲家的附近,她写道:“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起士林的味道,依然会引起她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