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集

  • 阅读量:507
  • 类型:小说
  • 标签: 百花文学奖 获奖作品集 散文随笔
  • 出版:2018-01-01
  • VIP商品:点击查看VIP权益

图书简介

  本书收录的,为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海选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包括获奖的六位作家作品和十八位提名奖作家散文,如阿来 《士与绅的最后遭逢》、韩少功 《守住秘密的舞蹈》、李汉荣 《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阿微木依萝 《隐者或饮者》、 陈鹏举《鲈乡笔记》、耿立《匍匐在土》和黄永玉《一梦到西塘——悼王亨》等。

作者简介

  阿来,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著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存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现居深圳。著有散文集《私人手稿》《慢生活》等,散文作品选入十余种选本。其中《慢生活》入选2012年香港国际书展。获得广东省第三届散文奖优秀奖。  

  韩少功,第三届省人大代表,第三届海南省文联主席、省文联作协党组成员、书记。现兼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委会委员,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著有散文集《山南水北》、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法国文化部 “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 

  李存葆,历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及全国委员会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及最佳编剧奖、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六届《十月》文学奖等。 

  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历任中学教师、司法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汉中日报》高级编辑,陕西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文联副主席。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等。作品入选近百部选集。获各类奖项50余次。 

  米兰,女,现供职于山东省邹平县政府机构。诗文刊于《散文》 《山东文学》 《芳草》等;部分作品入选2014年度《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5年度《山东作家作品年选》、2015年度《散文精选集》等。

 

编辑推荐

  百花文学奖创立至今,已在国内文坛引起广泛关注,成为颇具知名度的文学品牌。本书作为该奖项散文类获奖篇目及提名奖作品集,在出版之前的评奖过程中,因其较高的大众参与度,广为业界所注重。而植根于《散文》和《散文海外版》两本在国内具有较高认知度的文学期刊之上,亦为本书的出版打下了良好的读者基础。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堪称2015、2016双年度《散文》和《散文海外版》两本杂志所刊发作品中最具人气和精华之作,作者中既有李存葆、阿来、韩少功等文坛名家,亦不乏阿微木依萝、安宁、贾柯等后起之秀。这些作品均为近作,更贴近生活和时代脉搏,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亦不乏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图片欣赏

书摘

士与绅的最后遭逢

阿来

 

 

  今天我来谈谈李庄,谈谈对李庄的感受。因为我知道宜宾市里和区里正在做李庄旅游的开发,其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研究李庄文化。那么也许我的这些感受,就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可以作为一个游客样本,作为有文化兴趣的游人的样本,看他来到李庄,希望看到什么,或者说,他来在了李庄,有关中国文化所产生的一些联想,所有这些也许都可以作为当地政府对李庄旅游开发跟文化开掘的参考。我不是旅游规划专家,所以,我作为一个有文化的游客,只是希望在这一点上对你们有所启发,这就是我愿意来此谈谈李庄的原因。

  其实我这次也只是第二次来李庄。两个月前吧,还来过一次,那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好多年了,读这个地方有关的资料、书籍,尤其是读我们四川作家岱峻的非虚构作品《发现李庄》,也有好多年,但不到现场,这种感受还是不够强烈。因为过去我们老是想,来到李庄的那些知识分子,如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梁思成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跟中国新文化运动相始终的这样的一代知识分子,如果只是讲他们如何进入到一个谁都没有预想到过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艰难存息,而且继续兢兢业业地从事使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中国文化面临巨大存续危机的时代——这样的工作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第一次我来李庄时,便忍不住说了四个字,“弦歌不绝”。这是一个有关孔子的典故。《庄子》上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绝。”这种精神当然是很伟大的。这一部分事迹,在今天李庄文化的开掘中,已汇集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也有了较为充足的言说。

  但我觉得,这并不能构成李庄文化的全部面貌,因为抗战时期,不同的学术机构、不同的大学,辗转到不同的地方,到桂林,到贵阳,到长沙,到昆明,到成都,到重庆……但在那些地方并没有产生像今天李庄这样有魅力的故事,那就说明这样的一种局面的形成情况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问题。就像今天讲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怎么讲呢,大多还是像今天我们讲李庄那些外来的大知识分子的故事一样,讲他们如何在困难的条件下专注学问,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势中不移爱国情怀,却很少讲出昆明跟西南联大、这个地方跟联合大学互相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也情有可原,因为那些机构大多在大的地方,在相对中心的城市,中央政府政令相对畅通的地方,所以与地方交互的故事,并不是那么多,尤其是他们跟当地民间各个阶层相互交往关系故事并不是特别多。

  这其中好些地方我都去过。比如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翠湖边,也曾在湖边曲折的街巷中怀想那些消逝了的一代知识分子的背影。

  但为什么独独是李庄,一下子就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来了这么多学术机构,而且,至少同济大学的到来,是由李庄的大户人家,也就是过去所说的有名望的乡绅们联名主动邀请来的?我觉得这里头一定是包含了某种有意味的东西,这个过程体现了某种特殊的价值,有特殊的意义存在。那这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版权信息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