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急转直下
字数:3190 更新时间:2020-12-30 19:57:58
返回目录

关于起用段祺瑞,军谘府、陆军部的意见开始并不一致。载沣、良弼等都不主张用段祺瑞。武昌事起,朝廷编配了三个军:第一军由荫昌统领,南下赴鄂;第二军由冯国璋督率,听候调遣;第三军驻扎近畿,由载涛节制。这个安排里根本没有段祺瑞。

当时有人提议,让江北提督段祺瑞率清江浦混成协乘军舰赴湖北,距离近,时间快。而且从带兵而言,段祺瑞比冯国璋更有经验。冯国璋一直在参谋部门任职,从未直接掌握兵权;而段祺瑞则不然,他直接带兵多年,北洋六镇中有好几镇都是他的旧部。但朝廷宁愿舍近求远,调用远在滦州参加秋操的冯国璋,而不起用段祺瑞。

朝廷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冯国璋虽说也是袁世凯的旧部,但他为人平和,处世圆滑,与良弼等亲贵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起码表面上是如此。光绪三十二年,他还一度出任了贵胄学堂的总办。贵胄学堂是朝廷为了培养满族高级军官设立的,成员大都是王公、宗室,以及满蒙文武大臣的子弟。学堂还设立王公讲习所,冯国璋经常在这里为亲贵们授课,就连载涛、铁良这样的大人物也曾去那里听过他的课。因此,总的来说,冯国璋与满族亲贵的关系还算不错。袁世凯失势后,冯国璋调任军谘府担任正使副都统,虽说失去了权力,但毕竟留在了京中,并保留了在中央陆军中的高级职务。就在武昌起义发生前,他还被委以滦州秋操的东路总统官,可见朝廷还是有保留地对他进行了使用。

然而,段祺瑞的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他和满人的关系一向不好,不仅被排挤出了近畿陆军,而且载涛、良弼等人也一直对他不放心。

袁世凯被授予湖广总督,节制前线各军后,军统的人事安排也发生了变化。荫昌被调回,原第二军军统冯国璋改任第一军军统,第二军统则由段祺瑞担任。这当然是袁世凯的意思。可即便如此,良弼仍打算以姜桂题取而代之。

时在军谘府任科长的李炳之回忆说,有一天,良弼正议论公事,茶房来禀,说毅军统领姜桂题求见。

姜桂题,字翰卿,安徽亳州人,行伍出身,早年为毅军宋庆部下,小站练兵时袁世凯将其召入新建陆军,后官至直隶提督,外号姜罗锅。

良弼对李炳之说:“彪臣(李炳之的字),你去会会姜罗锅,看他怎么说?”

李炳之遵命见了姜,问他来见良大人,有何公干?姜一开口就来了几个“光景、光景”。这是姜的口头禅。他说:“这个仗不好打呀,光景光景,这是民乱呀!”接着又说:“他们军人都有家伙呀!光景光景,我这个军队,老弟你还不知道么?光景光景,保卫治安还可以,叫我打仗,光景光景,不是白给么!”

李炳之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他是不愿去呀,于是便把这情况向良弼报告了。良弼把眉头一皱说:“我想让姜老将去代替段祺瑞,他是和外国人打过仗,见过大阵势的,打几个革命党,总没什么问题,不料他竟会推托。”

李炳之事后分析,良弼不愿用段祺瑞,也许是考虑到段有倾向革命的可能,或者是段和袁世凯的关系太近。总之在良弼眼中,段祺瑞没有姜桂题可靠。 

然而,尽管良弼等人极力阻挠起用段祺瑞,但却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人选,况前线局势日益恶化,他们想阻止段祺瑞出山已经不可能了。

从九月初二(十月二十三日)至初五(十月二十六日),短短几天内朝廷先后下了三道电谕,十分火急,催段祺瑞立即去湖北赴任。

初二谕云:


电寄段祺瑞、据袁世凯电奏请饬署江北提督段祺瑞,酌带得力将弁,毋庸多带队伍,克日由海道北上,径赴鄂境等语,段祺瑞著迅赴前敌,与袁世凯协商布置。 


仅隔一日,初四又谕,任命段祺瑞为第二军总统,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内容如下:


电寄袁世凯、据电奏现在宜昌、黄州、长沙先后不保,军情益紧,亟宜厚集兵力,拟请先派冯国璋充第一军总统,迅赴前敌,商承荫昌先布守局,俟筹备完善,再图进攻。并请饬下军谘府陆军部,即调第二军陆续开拔,在信阳一带,择地结合,俟段祺瑞北来,即派充是军总统,会合第一军,早图规复等语。著即照所拟办理,迅筹布置,以图进取。 


段祺瑞电奏起程日期后,紧接着第二天又来了一道电谕,催他火速动身。电谕云:


寄第二军总统段祺瑞、据电奏起程日期,并酌带炮标标统吴光新等径赴鄂境等语,著即赶速北上,迅赴事机,毋稍延缓。 


仅仅十来天,朝廷的态度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电报的口气一道比一道急迫,恨不得让段祺瑞马上飞到湖北去。这种变化当然与袁世凯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局势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相当严峻的程度。

十月十四日,袁世凯被授予湖广总督后,并没有马上接受。虽然在保荐他出山这一问题上,奕劻、那桐和徐世昌与他有过默契和沟通,但他的心思,后者未必完全清楚。袁世凯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自从宣统初年被罢黜回籍后,他骨子里并不甘心,一直希望东山再起,现在机会来了,按理是求之不得,可眼下还不是时候。因为他明白一旦兵变被镇压下去,朝廷仍然可以罢了他,甚至还会因他功高震主,有性命之虞。因此,他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且一个湖广总督也不能让他满意。在朝廷没有完全答应条件之前,他是绝不会出山的。于是,他找了个理由,说是“足疾未痊”,回电奏辞。

值得注意的是,当初朝廷以“足疾”为由将他开缺;现在,他也以“足疾未痊”回敬了朝廷。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为了迫使朝廷就范,袁世凯还向北洋旧部暗授机宜。有文章称,袁世凯出山前,曾专门召开过一次彰德密会,出席会议的都是北洋高级将领。据王镜芙(毕业于江北陆军速成学堂,民国时曾担任陆军部中校)回忆,辛亥起义发生后,清廷迫不得已,再次起用袁世凯。袁在未出山之前,即先密召其心腹,到彰德开会。远在江北提督任内的段祺瑞,避开耳目,间道微服,赶到彰德。清例凡封疆大员如出廓三里者,皆应预先奏明,奉旨允许后,才可起身。段之举动,显然是越轨行动。次则冯国璋由北京仓促赶来彰德。冯出京乘京汉火车南下,仅带随从副官、马弁三五人。再次则是段芝贵、倪嗣冲等袁的嫡系人物,皆联袂接踵去参加袁的密会。⑤ 

王镜芙的回忆说得言之凿凿。其实,关于这次密会并无详细史料记载,不过,从北洋军的行动看,他们显然得到了某种暗示,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所有的北洋军几乎都是出工不出力,故意拖延进剿的时间。据说,袁世凯还向冯国璋交代了六个字,即“慢慢走,等等看”。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向朝廷施加压力。

由于北洋军的阳奉阴违,战场的局势迅速恶化。从十月十六日开始,首批开抵刘家庙一带的清军便遭到民军阻击。十月十九日,武汉革命军兵分三路实施反攻,在观战老百姓的支援下,于丹水池一带击溃清军防线,获得大胜。革命军炮兵还对停泊在长江中的楚豫、楚有等六艘清军兵舰发起炮击,击中旗舰楚豫号,躲在舰上的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挂起白旗,并擅自逃往九江、上海……

战场上的情况不妙,全国的局势更糟。十月二十二日,湖南宣布独立。紧接着,九江宣布脱离清政府;陕西随后响应……

整个中国如同一座活火山,不断地喷发。

面对这种局面,朝廷慌了手脚。袁世凯便利用这个机会,层层加码,变本加厉,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条件。十月二十日,徐世昌秘密赶赴彰德,在和袁世凯密商之后,带着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赶回了北京。这六个条件是:

一、明年即召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宽容参与此次事件诸人;

四、解除党禁;

五、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之全权;

六、须予以十分充足之军费。

这六项条件实际上是一次摊牌。袁世凯公开向朝廷表示,如果要他出山,就必须让他掌握所有的军政全权。此外,对革命党他也做出了一种笼络和安抚的姿态。袁世凯又打又拉的策略可以说在这六条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徐世昌带回的六个条件,使载沣气得目瞪口呆。王公大臣们也都骂袁世凯太歹毒了。但骂归骂,却不能不让步。十月二十七日,朝廷连续下了四道上谕:召回陆军大臣荫昌;委任冯国璋和段祺瑞分别统率第一军和第二军,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所有出征的海陆各军,并强调“此次湖北军务,军谘府、陆军部不为遥制,以一事权”等等。虽说没有答应全部六条,但已做了重大让步。

袁世凯的目的终于达到了,而段祺瑞也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